当前位置: 首页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临床医学院)创办于1958年,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建设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

东直门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培训基地,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是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是**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医院现有两区一部等多个执业地点。其中东城院区位于海运仓5号,通州院区位于翠屏西路116号,国际部位于东城区东四北大街279号,编制床位1574张,设置临床专业40个,年门急诊量近300万人次。

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区域中医诊疗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6个,北京市重点专科13个。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7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1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医院积淀深厚,名医荟萃,英才辈出,不仅拥有造诣精深、誉名中外的名老中医,也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的中年骨干队伍,还有一批基础扎实、勇于进取、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医院先后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1名、首都国医名师14名、长江学者1名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顾氏和平奖”获得者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5人,全国**中医临床人才1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7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人,“首都健康卫士”3人,“白求恩式好医生”1人。

建院以来,医院以雄厚的师资队伍、优异的教学业绩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承担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台港澳班、留学生的临床授课和实习任务。1958年至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质量、高水平中医医师,为世界各地输送了大批**的中医专业技术人才。现有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2个,涵盖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04名。拥有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拥有****教学团队和北京市**教学团队。

医院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是**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拥有教育部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北京市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2014、2015连续两年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名中列居中医院排名首位。

医院不断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实施了多种模式(通州院区模式、普通社区模式、功能社区模式、医联体模式、涿州分院模式、战略联盟模式等)。积极发挥三级甲等医院辐射作用,以首都为中心,组建了中医战略联盟,目前已形成以东直门医院为核心、辐射全国22个省份170余家中医医院的医疗联盟,开展了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科建设、医疗会诊及转诊等多种合作方式,全面提高了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医院早在1991年于欧洲建立中医分院——德国魁茨汀医院,成为重要的中医药国际交流窗口。

东直门医院始终把公益放在首位,为国家分忧,为社会担责。在传染病疫情爆发、大地震等危难时刻,东直门人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医院首创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层中医人才。肩负着国家医疗援疆援藏、健康扶贫、对口支援等种种社会责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东西南北寻医问药,看中医首推东直门;望闻问切衷中参西,求奇效以德做药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将继续践行“求是善行”的院训,秉承“患者**,服务**”的办院宗旨,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追求人才**、技术**、服务**、管理**,凸显中医特色优势,引领行业学术发展,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 友情提示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 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网页版本: 手机版
单位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
所在地: 北京
单位类型: 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其他机构)
  • 单位地图
  • 手机访问
微信或支付宝扫一下,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推荐信息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