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公司

河北沧州任丘市梁召镇

  • 河北沧州任丘市梁召镇
  梁召镇(Liangzhao Zhen)位于市境东北部。京九铁路从西北部穿过。镇政府驻梁召村。距市政府驻地20公里,辖23个行政村。人口4.01万人(2002年),面积73.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72969亩。
  梁召镇(Liangzhao Zhen)位于河北省任丘市东北部。
  -
  行政区划
  梁召镇辖梁召 北芦张 楼子村 唐召村 梁新庄 正洛村 西南芦张 南芦张 南梁召 西段村 东段村 大姜村 北姜村 辛安庄 阎家坞 南丁坞 老各庄 梁各庄 东姜村 前王仙庄 北丁坞
  代码 130982106:~201 梁召村 ~202 唐召村 ~203 娄子村 ~204 东芦村 ~205 北芦村 ~206 南梁召村 ~207 南芦张村 ~208 西芦张村 ~209 庄上村 ~210 西段村 ~211 东段村 ~212 梁辛庄村 ~213 正洛村 ~214 大江村 ~215 北江村 ~216 辛安庄村 ~217 闫家务村 ~218 东江村 ~219 王仙庄村 ~220 北丁务村 ~221 南丁务村 ~222 老各庄村 ~223 梁各庄村
  村名由来
  梁 召:建村于战国。当时有梁王将军在此筑一高台召兵,后此为村,名为梁王召台村,后简称为梁召。该村为我市较大集市。
  北芦张:建村于秦朝。四周围水,芦草丛生,中间一块高地,后有人在此居住,取名北芦州,后演化为北芦张。该村北临任文干渠,共分两个大队。地处大洼地带,盐碱易涝。
  楼子村:建村于隋初。当时有一宗姓,占地千顷,名为宗千顷,房屋成片,并在院中修一小楼,后称村名为楼子村。该村地势低洼。
  唐召村:据碑文记载:建村于唐朝。当时该地有一尼姑庙,因离村太远,常受歹徒侵扰,有僧人海济用25亩香火地换取庙旁处建村,取名唐召村。
  梁新庄:建村于战国末期。由梁召村迁出一部分人在村东建一村,取名梁辛庄,后叫成梁新庄。
  正洛村:该村建于元末,原名曲里店,明初遭战乱无人,由-市迁入刘、邹、唐三户,取名正洛村。
  西南芦张:建村于秦朝末期。因在北芦张西南面,故名西南芦张。该村西邻任文干渠、古洋河交叉之处。唐堤绕村西而过。共分两个大队。
  南芦张:建于秦朝末期。因在北芦张南面,故名为南芦张。该村位于乡镇驻地西南偏北土公里处。
  南梁召:建村于明朝永乐元年。因在梁召正南,只有一坑之隔,故名为南梁召。
  西段村:隋朝建村。当时有一淤泥河在村中间通过,把村分为两部分,河西取名为西段村。
  东段村:隋朝建村。当时有一淤泥河南北向流过村中间,把该村分为两部分,东部取名东段村。
  大姜村:建村于南宋庆元年间,迁居者定居时该处多沟河,港叉,水势如江,故名大江村,后改“江”为“姜”,故名为大姜村。
  北姜村:建村于明洪武年间,该村位于大姜村北面,故名北姜村。该村南临任文干渠。
  辛安庄:该村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燕王扫北”后,有几户人家在大姜村东边重新建村,起名新安庄,后改为辛安庄。该村北靠任文干渠。
  阎家坞:建村子明朝永乐年间。“蒸王扫北”后,由-市移民至此,因该地多盐碱,且靠河,0头船坞,故名盐家坞,后改名为阎家坞。该村北邻任文干渠。
  南丁坞: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因村北靠河0头,村呈丁字形,故名南丁坞。
  老各庄:建村于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扫北”后此地无人,后有早年外出人郑氏回到此地居住,起名老家庄,后改为老各庄,
  梁各庄:建村于唐代天褊年间。以姓氏命名为梁各庄。
  东姜村: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因位于大姜村东部,故名东姜村。
  前王仙庄:建村于明初。因王姓居多,故名前王仙庄(文安市有后王仙庄)。
  北丁坞: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因与南丁坞隔河相望,故名北丁坞。-
  • 友情提示
此页是河北沧州任丘市梁召镇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 联系方式
企业名称: 河北沧州任丘市梁召镇
商铺版本: 手机版
所在地: 河北/沧州市
企业类型: 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服务商)
保证金: 已缴纳 0.00
  • 企业地图
  • 手机扫码
微信或支付宝扫一下,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推荐信息
 
热门信息